首頁‎ > ‎最新消息‎ > ‎

關於竹北地區新建小學的看法──兼論「縣土規劃」

張貼者:2010年8月15日 晚上9:34高偉凱   [ Ming Che Lin 已於 2010年8月20日 清晨5:22 更新 ]

新竹縣政府最近加了一筆預算,要在文小六(位於鹿場里)或文小二(位於東平里)規劃新建小學,這引起了兩個爭議,第二個爭議是到底要先蓋文小六還是文小二,在爭議間甚至還有人懷疑地點的選定與建商的利益有關。第一個爭議其實沒有什麼風波,就是縣府在請議會審查這筆追加預算時,竹東的議員抱怨員東國中遷校的預算早就通過了、但到現在實際上還沒有經費執行,為什麼現在又撥錢在竹北籌設新校?這個風波只在議事堂裡問答了五分鐘,其實稱不上是什麼爭議;但是我們認為,這第一個爭議其實更值得詳細探討。雖然高偉凱自己屬於竹北選區,但我們絕不會認為,只要儘量把資源爭取到竹北就可以,還是要在全縣的角度考慮,有限的資源應該優先做什麼事情。我們認為:

一、                竹北地區,特別是從斗崙北崙,經鹿場中興,到東平隘口這一段生育人口暴增區,加蓋小學是絕對必要的;最好是文小一到六都蓋。但我們的重點是希望小學生真的能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走路上下學,而不是單純為了分散目前十興、光明、博愛等校的學生量。所以小學寧願小而多,只要有錢,最好多蓋幾所。如果確立小而多的方針,蓋學校就要從長計議,而不是急就章、粗製濫造,只為了趕快把更多的小朋友填裝到鋼筋水泥裡。

二、                即使今天決定新蓋小學,就算有錢,用最粗劣的工程品質,也不見得趕得上101年九月的開學。未來兩年甚至更多年,顯然家長還是要排順位、被轉校,而且轉校的人數將會暴增,沒轉校的也會面臨特別是十興國小學區;同樣的,學區內的家長以及民意代表也會持續抱怨「樓地板面積」(校內每個小朋友平均分配到的空間)不足與資源問題。這個問題應該要有更細緻的解決方式。

三、                蓋新學校會變成一個誘因,吸引外來人口移入該學區。以目前竹北的縣治區到高鐵區來說,已經是人口淨移入率最高、出生率最高、人口密度最高、房價最高的「四高」地方,如果再加速新建學校,對房價無異火上加油。而且人口愈多,就會有愈大的壓力要求政府把資源投注在這一區(例如蓋學校),政府愈投注資源,就可能愈吸引人口移入,然後再加大跟政府要資源的壓力,變成惡性循環。偏鄉地區會愈來愈得不到資源。

四、                偏鄉地區得不到資源相伴而來的,是偏鄉地區資源未有效利用的問題。自然資源是一回事;人工的硬體也是如此──這裡忙著蓋新學校,但那邊學生愈來愈少,整間學校變成蚊子館,甚至許多縣市政府要搞廢校。現在許多偏鄉學校、甚至都市裡的老校,或者是空出許多教室(但被要求做有效率或無效率的「閒置教室再利用」),或者是可以裝三五十個小朋友的教室只剩下師生各一人在上課。政府已經很欠錢,但是資源分佈與人民的需求又不符合,實在可惜。

五、                本來就有偏鄉地區人口往都市移動的趨勢,不管是為了比較好的資源,或是為了離農就工、離農就商;政府的措施如果又加強了這個趨勢,而不是減緩或扭轉,那麼人口密度也會愈來愈不平均。今天竹北四高地區的學校不夠,其實是當初規劃高容積率的住宅區時,就應該想到,這是過去政府的失職。但是到今天問題已迫在眉睫,小朋友擠不下了,政府就急著蓋新學校或擴建,這是臨渴掘井、腳痛醫腳的作法。從小學生的人數,到如何提高農民所得、吸引年輕人口加入或留在農業與留在農村(改變目前全台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情況),或是全縣的大眾運輸系統(改變目前公車難等,人民不想搭,公車生意愈少,班次減少,又更難等的情況),到全縣的人口分佈,縣政府應該要有一個長期的整體規劃,而不是順著市場潮流,並且以政府措施加強既有的人口集中的趨勢並使問題惡化。

六、                總的來說,我們主張:

1.      新校舍完成前,把學童安置到他校的措施,要更細緻。

2.      要兼顧整體縣土規劃、產業規劃和人口密度規劃,平衡城鄉差距。

3.      新學校或舊校擴建,要緩辦、細辦。

 

 

第一篇        轉校安置措施

  目前針對幾個總量管制措施的學校,縣府的做法是讓這些學校有一點超收,另外再把實在裝不下的學生移到竹北其他學校去。我們希望這個過程可以讓人更愉快,做得更細緻;在新校舍蓋好之前,或是根本還找不到錢蓋新校舍的時候,至少讓家長和學童得到更好的待遇。主要就是提高補償和誘因,最好能吸引家長自願報名轉校,例如:

1.      縣府能不能提供交通車,把學童從原來應就讀的學校接送到安置學校,並且在車上就開始設計課程或活動;另外,為了家長偶爾也必須親自接送小孩,縣府應提供汽油補助。這個費用,至少在未來十年必然遠遠小於蓋新校舍的費用。

2.      對於預定收容學生的安置學校,縣府應加強該校的辦學品質,吸引家長願意把小孩送過去。例如,找桌球名教練、縣內書法大家、藝術家、知名小提琴家到該校任教,等等軟建設;或是硬體方面,加強相關設施或是老舊校舍拉皮。(以現況來說,即使是偏鄉地區老校,硬體不見得不好,可能每間教室都有電腦、投影機等等。)

3.      如果經費允許,縣府可以考慮更大的誘因,例如,在幾個試點學校辦理課後照顧完全免費,或是每年每班固定辦理大霸尖山神木之旅、歷史博物館(梵谷展或三國展等等)或故宮之旅,等等優質的校外教學活動。可以考慮架設天文望遠鏡。

4.      最後,是要善用安置學校本身既有的條件,加以宣傳,以吸引家長;這就要連繫到第二篇。

 

第二篇        偏鄉學校(不山不市)

  偏鄉學校方面有三個要點:一是要利用或活化現有的資源,特別是自然環境或當地特有的人文環境,並加以宣傳;二是要讓家長們藉著小朋友就讀幾年的機會,認識偏鄉的優點,加上政府對大眾運輸的加強,讓家長考慮是否從目前的人口密集區遷移到人口疏散區;三是政府要加強對偏鄉地區學校、公共建設、學校與社區關係等方面的建設,平衡城鄉資源分配。但是為了暫時針對離竹北近一點的學校,我們這裡先不談真正的「偏鄉」,而是那種「不山不市」的學校。詳細來說:

1.      偏鄉學校最直接的資源,就是空教室。在閒置教室再利用的要求下,目前縣府手上的資料是沒有閒置教室(除了危樓以外)。舉例來說,新埔的照門國小在四十年前有二十五、六間教室(一個年級五個班),到現在正規教室是六間(一個年級剩一個班),那麼多出來的24間跑到那裡去呢?可能因為過於老舊或危險,拆掉了、改建了;沒拆的也用作美術教室、教具室、英語教室。這些再利用的情況,是不是真的有其用途上的必要?是不是真的經常使用?該教室是否真的符合該用途?不只是偏鄉,連新豐火車站前面的山崎國小,都有再利用的情況。這些再利用的必要性與使用頻率應該要加以檢討,看看能空出幾間教室來容納竹北四高的小朋友。

2.      即使沒有空教室,也會有這種情況:教室的大小是一定的,甚至有些學校過去曾經填滿五、六十個小朋友在裡面。但以今天某些學校來說,一間教室可能只有三、五個小朋友上課,甚至只有一對師生,例如三峰國小。這種情況,要把這間學校視為幾乎有六間空教室。

3.      在選擇其他學校安置時,當然優先以鄰近學校為主,例如,十興、光明可能轉到竹仁。但是如果依第二篇,政府要開交通車,其實還可以考慮更遠一點的學校;因為未來幾年,我們不是面臨幾十個小朋友的問題,而是面臨要安置幾十個班的問題。這時交通車車程在半小時左右的,從竹北本身的偏鄉地區,到鄰近鄉鎮市,都可以考慮。

4.      偏鄉地區的自然或人文資源,可以用來加強學校的辦學特色。例如,就讀三峰國小,那是一個上課上到一半,會有獨角仙跑進教室裡停在你的作業簿上;讀新港、鳳岡國小,可以安排稻米的體驗課程;讀照門、北平國小,可以體驗水梨接枝、桶柑採收和晒,更不要說課本裡面的蝴蝶就停在教室的窗台上。如果你認為這些學校不夠山明水秀,就到湖光山色的寶山水庫去,山湖分校在那裡水波盪漾地搖曳。讓有心的流浪教師來負責政府公費的課後照顧,小朋友們更有機會認識什麼叫做冬季大三角(在燈火通明的十興國小絕對看不到)。──外縣市有些「廢校再利用」是用來作生態館,其實生態館和小學合在一起,效果更好。

5.      再多的優點,比不上多數的家長對升學率的要求。但是沒有人能夠保證,念什麼小學就更有機會將來讀到台成清交(以便進入園區被老闆好好地使用)。因為小朋友要把書讀好,其實關鍵的因素是持續幾十分鐘內專心的意願和能力。但是就讀偏鄉學校,至少政府可以保證,小朋友很有機會一直到六年級兩隻眼睛都還是2.0──如果他們不是仍然整天把時間花在電腦遊戲或電視上面的話。讓小孩子快樂地學習,最終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會有幫助──如果小孩子可以看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他們會更有興趣了解行星在太陽系裡的位置,更有興趣記住行星們的英文名字(其實是羅馬名),以及希臘羅馬神話,那麼小孩子對農業之神、對星期六的英文單字,都會更有印象。

6.      許多家長或民意代表,動輒抱怨這幾間小學太擠,影響學習資源,更會提到「每個學生分配到的樓地板面積不夠」云云;如果到偏鄉地區,大家就不用擔心什麼樓地板面積了──那裡每個小孩分到的學習面積是以幾甲來計算──包括幾公頃的稻浪樹海和幾萬里的天空,千里陣雲

(「不山不市」是從照門國小校長那裡聽來的,但其實是關西、新埔、橫山等鄉鎮很多學校的心聲──資源比不上都市學校,而大家捐錢又首先想到五峰尖石)。

 

第三篇        精緻小校

  我們支持多蓋或多修幾間小學,但不是為了要把更多的小朋友塞進去,而是為了小學應該多而小,讓每間小學都離小朋友的家很近,可以安全地走路上下學。這跟目前縣府打算趕快擴建或新建一坨鋼筋水泥來把小孩子裝進去,會有一些不同的作法

1.      學校不要急著蓋,要等有錢再蓋,而且要經過細緻的籌備過程。事實上,即使要急著蓋,以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都不一定馬上有預算。

2.      學校的籌建、擴建或整修過程,要和社區民眾相結合,由民眾一起討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要附帶什麼社區功能。舉例來說,高鐵區把所有的伯公集中在一起蓋一座新廟;其實這個廟可以和小學結合,讓阿伯們聚會的場所就在小學裡,還可以大家一起用營養午餐,並且方便阿公阿婆接送小朋友上下學。讓小朋友和老人家在一起,可以讓老人家精神好,對小朋友學母語和傳統文化也有幫助(營養午餐之前的那堂課可以請阿婆來教粄條DIY)。假如要辦一個客語演講比賽,就不是在一個封閉的學校裡辦──那裡的聽眾只有參賽者的家長;客語演講比賽就是要在老人家聚集的地方辦,那裡大家都是最好的評審老師,甚至比客語學院的教授還棒。

3.      要像九二一之後的重建學校那樣,蓋出很多有創意有特色的學校(雖然也有失敗的作品);可以由社區居民參與討論,或是請幾位建築師設計幾個方案讓社區來選擇。

4.      對於大樓,政府在核發建照或使照時,要有環境影響評估,而學校夠不夠就是其中一個重點;在學校還沒蓋的時候,政府核發建照或使照應該加以管控。對於新的重劃區,尤其應該注意蓋學校和人口遷入的時間表。

 


附錄

照門國小-在自然裡啟發生命美感

作者:教導主任余舒蓉 

(文略)

 

照門國小介紹:(上起由左至右)(圖文:勞動黨高偉凱服務處)

群山環抱中的操場,朝陽照耀下的照門,榕樹下遊戲區,嶄新大樓旁清幽的校園與雞油樹,讓小朋友在山間「慢」步調中體驗童年


一個以獨角仙做為自然生態教材的學校─新竹縣三峰國小

/圖文:三峰國小教師 吳秀蓮(新竹縣教師會第二屆理事長)

 

 

「因為認識,所以關心。因為關心,所以尊重。因為尊重,生命才有了光彩」~國際保育博士珍古德~

緣起

    每一年春季三峰地區總是下著豐沛的雨,偶爾細細濛濛的偶爾又是傾盆大雨,隨之而來就是滿山雪白的油桐將整個寶山鄉的山頭妝點著煞是美麗。三峰國小處在美景的山凹之中,彷彿一座渾然天成的森林小學。然而,這樣的美景終不敵人為對自然的過渡開發,而產生的反撲力量。2001年九月,橫掃北台灣滯留多日的納莉颱風所挾帶的強風勁雨,使得這小小的0.5公頃的迷你校園頃刻間半數的教室被淹沒在土石流當中,當我們一邊收拾起這怵目驚心的景象同時,重新思考與檢視我們的教學,才深深體會到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從一鏟一鏟的土石夾雜著汗水、一點一滴的思緒想著如何將教室重建那一刻,我們心有所悟的希望把生態保育的概念設計在校園空間當中。並且藉由這次的事件情境,引導兒童進行探索的教學活動,於是學生開始進行「和土石流對話」以及「會飛的種子」的探索。二年後,以自然生態為教學理念的校園終於如期完工,接著開始進行著一系列自然生態教學。希望學生們由接近自然、認識自然的方式,瞭解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從自然的規律中學習自律、體悟生命中優美的旋律和節奏。

 

‧無患子開花了

    等了六年,校園邊唯一的縮小版的籃球場邊那棵無患子樹終於開花結果了,晚秋的艷陽依然耀眼,斜坡上的幾棵台灣原生樹種─台灣肉桂、烏心石、台灣肖楠、台灣櫻花…等,筆挺的在這塊土地上扎根,搖曳著揮揮手展現校園重建以來的驕傲。生態的浩劫讓我們重新省思學校的存在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也留意到生物多樣性的校園空間設計的重要性,於是,我們在重新規劃的建築空間上,融入濃濃的自然生態元素,當充滿自然的環境被建置完成之後,孩子們的本位課程便很自然的將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在自然領域課程中。

 

‧全國獨一的昆蟲鏤空圖樣圍欄   

    進入三峰國小校園站在太陽廣場面對L型三樓建築,映入眼簾的是灰白的抿石子外觀走廊上,有著一整排大小不同的鏤空的昆蟲圖樣,代替整齊劃一的直式鐵條圍欄,我們用昆蟲圖案圍欄宣告著這是一所昆蟲生態豐富的學校。新的校園完成後的這幾年,在生態多樣的校園中陸續發展並完成了「獨角仙日記」、「蝶與蛾」「大螳螂」…等課程。並且在中年級教室成立「法布爾教室」鼓勵學生持續觀察與發現校園昆蟲。

 

‧昆蟲棲地

    三峰舊名三叉凸又名雞油凸,根據社區耆老轉述,三峰地區最早以前長滿了雞油樹、相思樹以及部分的油桐,由於雞油樹適合製做家具,慢慢的被砍伐殆盡後,五年即可成林的油桐才快速的取而代之。三峰國小的校園內正好在創校不久之後栽種了三棵雞油樹,這三棵雞油樹上在學校重建之前,每年六、七月週遭爬滿獨角仙,2002年校園重建這一年,學生被迫暫時安頓在雙溪國小的大禮堂內,由於活動空間有限,我們再度想起昔日校園中的獨角仙,在一次校園新舊巡禮的課程中,我們將獨角仙的幼蟲帶到雙溪的教室中,陪伴孩子們渡過漫長的重建期,於是孩子們從飼養觀察過程中發展出「獨角仙日記」的課程。同時在我們的校園重建計畫書中,將雞油樹區規劃為獨角仙的昆蟲棲地,讓獨角仙成為三峰國小環境生態與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三峰賞鳥台

      三峰校園四周環山,教室二樓一處距離小山丘最近的角落,在春雨油桐花開的季節,是台灣特有種台灣藍鵲三五成群的歇腳處,同時喧鬧的台灣畫眉、紅嘴黑鵯、五色鳥和盤旋在三峰高空的鹞鷹,都是引領孩子們好奇昂首的對象。偶然一個不小心,會有迷路的不速之客闖進教室,這些都是孩子們發展自然課程的好題材。

 

‧觀星台

    我們曾經在2003年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候辦過夜間觀星活動,三峰雖然號稱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後花園,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並不多,但是卻有不少「追星族」三五成群上山觀看流星,這裡是少數距離市區近而且較少光害的地方,隨著四季的變換隨時都可以抬頭看到天空上明亮的不同星座,因為這樣我們在建築圖上加上一筆「觀星樓」的設計,寂靜的夜裡站在觀星樓上視野遼闊,可以觀測不同的方位有哪些目標建築物,目測科學園區和三峰的距離。為了搭配夜間觀星活動的安排,這裡的每間教室被設計成地板教室,隨時接待喜愛觀星的夥伴朋友。

 

‧環校生態步道

    這是三峰國小最引以為傲的校園規劃設計之一,三峰因為後山挾帶豐沛的土石流而受災,重建的所有建築設備應該遠離山丘,而我們卻在多變的山腰設計一處環校自然生態步道,目的無非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如何與大自然相處?」惟有親近觀察與了解才能發展對大自然的關懷,也才能夠懂得學習珍惜萬物間的生命。為了維持步道自然的原始樣貌,我們幾次邀請專家學者前來與學校教師們進行討論,最後選擇木棧道的素材,在週邊植栽綠籬並且盡量保留原生植物。因為這樣,每年多雨季節,步道上仍然不斷遭逢土石流的破壞,隨著時間的更替,步道上每一段時間都會變得不一樣,這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自然現象,這種教科書上沒有的現象,也是三峰孩子們的最佳自然學習素材。

 

‧生態池─三峰的第二個驕傲

    三峰國小地處山拗之間所以有水的暗流,我們邀請了交通大學地質系的教授前來探勘學校所在位置的地質、地盤和水文,於是決定將水導引到目前水生池的位置,水生池分上、中、下池,上池旣圓又寬可以承接山拗聚集的水,並且具有欄沙的功能,中池流經三、四年級教室側邊,讓兩班學生一推開側門就可以親近進行水池觀察,水池裡除了種植一般水生動植物外,特意向其他學校要了一些瀕臨絕種的植物,如:大安水榱衣和台灣水塘難得再見的台灣萍蓬草,生態池成立至今一直是全校小朋友的最愛,也是校園進行水中生態環境的場所,飛舞的蜻蜓和水中的和尚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畫冊或作文時的字裡行間。在這裡,孩子們可以恣意的進行觀察和實驗,一會兒養小魚,從魚的嘴巴親眼看見小魚誕生,一會兒又觀察小蝦,和小蝦對眼相望後學習小蝦的泳姿,一會兒看見螃蟹媽媽懷孕又產卵,於是畫了一本《螃蟹媽媽產卵記》的小繪本,孩子們可以在這裡進行的自然活動非常豐富,教材依著不同的季節變換著,他們的學習來自於這塊土地上的大自然。

 

‧被遺忘的桐花部落

    在台灣,各地的客家部落都有桐花季,一般人卻忘記同樣位於寶山鄉客家聚落的三峰村也有滿山的油桐花,孩子們早就熟悉這五月雪,只要是桐花季節每天採著雪白的花穿梭在綠林之間,住家圍繞飛舞著各式各樣的蝴蝶,孩子嚷著要一個一個去跟蝴蝶做朋友,好好的認識牠們,但是他們太忙了!功課的壓力讓他們來不及認識和他們朝夕相處的蝴蝶朋友們。不過,孩子們都說:「沒關係!我們只要每天看著他們漂漂亮亮在我們面前飛舞就好啦!」

    三峰距離市區雖然很近,社會早已經遺忘他們科技文化學習上的需要,卻讓他們在一片大自然當中,學會對生命的尊重,大自然豐富了他們的心靈,陪伴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成長,也成了他們最好的導師。   

 

 

 

 



依教育處所提供資料的整理表(包括五尖等「真正的偏鄉學校」)

一、98年一年級生在15人以下的小學

  (如果一個班只有一、兩個人,可視為有一間空教室;如果一個班有15個人,可視為有半間空教室;當然,也可能有「空兩個半間教室」的情況)

三峰國小

1

玉峰國小

2

竹林分校

2

太平國小

3

清水國小

4

石磊國小

4

田埔分校

4

尖石國小

5

義興分校

5

新光國小

5

玉山國小

7

福興國小

8

山湖分校

8

北平國小

9

照東國小

9

坪林國小

10

南和國小

10

瑞峰國小

10

錦屏國小

10

東光國小

12

富興國小

12

陸豐國小

13

沙坑國小

13

田寮國小

14

寶山國小

14

花園國小

14

文山國小

15

麻園國小

15

嘉興國小

15

梅花國小

15

 

二、從94年到98年班級數減少的小學

山崎國小

7

新湖國小

8

新豐國小

5

竹東國小

6

信勢國小

3

新社國小

4

雙溪國小

5

華興國小

3

埔和國小

4

上館國小

4

湖口國小

2

新星國小

1

福興國小

1

福龍國小

3

文山國小

2

枋寮國小

1

瑞興國小

1

照門國小

4

和興國小

2

新港國小

1

寶石國小

3

長安國小

1

峨眉國小

1

田埔分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