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高偉凱在議會提案建議成立工業區園區交通改善專案小組,除了造橋鋪路外,最好能協調廠商縮短工時,分散上下班時間的車流量,還有加強公共運輸,才能改善塞車。尤其是新竹縣不是台北市,公車一定要考慮公私接駁,並且和養老、托幼、買菜結合,這已經跟縣府建議三年多了。高偉凱這次的提案說明如下: 一、 本縣內或縣民工作之新竹(湖口)工業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元科技園區等,上下班塞車情況嚴重。 二、 請縣府成立專案小組,評估各種可行方案,加以改善。 三、 改善交通,必要時需增加道路、橋樑、交流道等硬體設施,但對於其他可能性,亦應充分評估,例如: 1. 用縮短工時、彈性工時等,分散上下班車流。如因調整工時造成企業或勞工不便,縣府可考慮補助或獎勵措施。 2. 增加公車以減少私人汽機車流量,並提高民眾搭乘公車的意願,包括與公立幼兒園、安養中心及菜市場結合之公私車輛接駁站,候車之舒適性,增加上下班時間公車班次,公車到站時間之掌握等等。(以快捷公車為例,部份勞工無法利用的原因是因上班途中需載小朋友到幼兒園或學校) 3. 以更積極的方式鼓勵共乘,亦可減少車流量。(以竹科為例,每年統計,平均進入園區車輛的人數均在1.1-1.2之間,耗費巨大的時間、能源、環境成本) 4. 縣府本應與竹市、科管局共同協調,監督企業不得變相採用責任制,將工時降到合理程度;如果常日班勞工不致工作到太晚,則可在公車運營的時間內下班回家,增加勞工使用公車的可能性。 四、 縣府對改善交通,應對車流量、車速等等,於改善前後進行評估,才能正確掌握成效。 這個提案獲議會通過行文縣府,現縣府回函,大意是1.我會挑區域做雲端;2. 我正在加蓋一座橋,並可能再加一座;3.我已經辦了公車,會定期檢討;4.縮短工時或彈性工時,我發文給他們,要不要做隨他們。 最近媒體報導,台灣勞工的工時排世界第三,把南韓都拚過去了;工時長和全民會英文一樣,不代表經濟就有競爭力。縮短工時才有機會改善塞車、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家庭和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