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真的要新設國中,現在馬上開始籌劃(本來希望是去年開始),用地問題就要一些時間,加上常有的流標、契約爭議等等,大概還有一點機會蓋好迎接高峰期(而不是寄讀、在工地旁讀)──再說一次,以淨移入率來說,破表日只會提早而不會延後來到,破表量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而且這段話的7歲是指103年底的7歲,他們現在已經是小二、小三了。 去年六月初,我們達成了幾個結論:1.東興國中,短期內可以幫成功國中多收很多人,但這個「短期」沒有幾年;2.光以103年底的人口資料來看,竹北在2歲到8歲會人口數會超過全部縣立國中的容納量──所以應該立刻評估東興國中之外再設一所新的國中(去年我們是有保留地做這個結論,因為這涉及縣府是否維持增班作法,以及就讀私立國中或新竹市及其他鄉鎮市國中的人數等等,是自願讀私立還是學區內的國中進不去或不想就讀才去讀私立也要考慮,最後是全縣對完全中學的考量)。 比竹北總量還要更危險的,是竹北東區──如果我們不想要隘口的學生去鳳岡國中就讀的話。去年我們說東邊幾個學校,以及東邊幾個里,很快就會每個年級超量兩三百人,只有虎年可以喘息一下。但是我們也在文中提醒縣府,以竹北東區急劇的淨移入率(或者說,「社會增加率」)來說,情況只會比我們說的更嚴峻。我們去年對淨移入率的情況也舉例說明。 去年,我們是用104年5月底的資料,來計算105年9月的入學人數。今年,我們要用105年3月的資料,來計算106年9月及107年9月的入學人數(時間隔得愈久,當然愈不準,但以竹北近年來的淨移入率而言,大部份的學校到時候數字只會更多)。然後,我們要用同期的資料來看小學。 除了民政處戶政科提供的N年9月2日出生到N+1年9月1日出生的人口數以外,我們比照去年,最後也要參考全竹北各里各年齡層的人口數──可惜目前仍只有103年底的資料。 各校的設校規模,依教育處提供的資料,和去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六家國中從一個年級4個班變成一個年級6個班,這是因為去年採保守評估,現在因新校舍落成、國高中教室調整,而有所增加。 這次的資料量比去年龐大,我們也感謝林小姐、劉賢雲小姐、蘇先生協助,把龐雜的資料打到電腦裡,用樞紐分析來計算。各公立學校的容量,都用教育部規定的國中一班30人、國小一班29人來計算,不考慮特殊班。另外,也感謝義民中學註冊組的協助。
仁愛國中設校一個年級360人,106學年度528人,107學年度540人 成功國中設校一個年級420人,106學年度698人,107學年度751人 (以上數字含成功博愛共同學區164人,164人) 博愛國中設校一個年級300人,106學年度435人,107學年度418人 (以上數字含成功博愛共同學區164人,164人) 六家國中設校一個年級180人,106學年度90人,107學年度110人 東興國中設校一個年級600人,106學年度389人,107學年度434人 竹北國中設校一個年級600人,106學年度426人,107學年度452人 (以上數字含竹北鳳岡共同學區64人,81人) 鳳岡國中設校一個年級120人,106學年度122人,107學年度141人 (以上數字含竹北鳳岡共同學區64人,81人) 這個情況,大致符合我們去年說的趨勢,但可以補充說明: 一、成功國中和博愛國中的共同學區,依現況,大部份人都選成功(斗崙里鄭里長大約估計八成)。如果有兩成的學生選讀博愛,博愛也是滿。 二、仁愛國中仍然超滿,依地理位置,大部份學生需轉到竹北國中或博愛國中就讀,這是考慮博愛國中的容量時要兼顧的因素。當然,目前竹北國中比較空,但是仁愛學區就讀竹北,要跨過台一線;很多家長認為「馬路愈大愈危險」,不過我們認為,沒有人行道就更加危險,而中華路三民路口、中正東西路口,以及中正西路,都不理想。總之,目前的幾個爭議點之一,是博愛國中的學區是否應該擴大(包括共同學區的問題):或者要擴大,或者不要;但假如要擴大,其實也有向東擴(分擔成功)或向東北擴(分擔仁愛)的選擇。(當然理論上我們應該提升每個路口路段的安全性,而且現在也有大量的國中小學子每天跨越台一線並在路邊停車的汽機車之間穿來穿去;不過,這和討論學區是兩回事,談學區時要暫時把這個當作既定事實。) 三、六家國中還可以多收70-90名學生。要分擔成功的學生,可以寄小希望在這裡,不能寄大希望。 四、總的來說,能幫爆滿的成功國中分擔大量學生的,還是東興國中。我們去年雖然說這個好光景不會持續多久,因為東興學區內也是出生率高、淨移入率高的鄰里,但是現在看起來,比去年更悲觀,東興國中這三年實際人數對容量比,從55%起每年成長10%。 五、更不要提,在東興能幫成功的人數急速減少的情況下,成功(即使扣掉共同學區)學區的人數還在急速攀升。 六、跟去年大不一樣的是,今年我們問了義民中學國中部的資料。義中的註冊組無法提供他們的學生來自那個里那個鄰,但是可以知道竹北學生的人數,目前在校學生屬竹北的,國三約有198人、國二約214人,國一約187人(義中提供的是比例,我們要用總人數315人算回去)。 七、康乃薾中學只有兩個班,我們就不問資料了;另外,竹北人還可能就讀新竹市或其他鄉鎮市的學校,我們手上沒有人數的資料。 八、配合103年底的人口資料,我們去年說除了虎年以外,會有連續好幾年人口數超過學校容納量。經過義工的提醒,我們把國中的「三年總容量」合起來看,目前可見的最高峰是(103年底的)5-7歲,竹北總共8415人,其次是1-3歲總共8122人,而竹北七間國中的總容量是7740人,也就是會多出700人(而且這還是全竹北,如果只考慮台一線以東,加上未來的淨移入率,情況會更嚴重)──這也是去年我們建議縣府評估再新設國中的主因。不過,如果竹北人就讀新竹市或其他私校的比例沒有大變化,情況就會好很多(暫且不論是真的想讀私校還是不得已)──這也是去年我們對「新設國中」的結論有所保留的原因之一。當然,考慮台一線以東甚至台一線沿線的人口增加率,我們還是傾向建議縣府新設國中;特別是如果要就近入學,那現在新的人口密集區應優先考慮,例如北興、東興里甚至竹北里,這也有助於容納十興里的學生,分擔成功的壓力。(至於「現在蓋學校,以後人口變少,形成浪費」的問題,我們去年討論過了。) 九、顯然,比起增設新校,縣府會優先採取:1.總之就是有那麼多人念竹市或私校(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自願」);2.增班。增班好像(台北市以外的)違建,這是不對的,但做多了做久了,就儼然正常。以目前看得到的人口數,雖然一直大幅增加,但因為多了東興國中三個年級1800人的容量,所以未來十年增班的情況不會比現在更糟。但如果只看東區,加上未來新搬進來的小孩子,情況不樂觀。(很難預測社會增加率也就是淨移入率,這不但涉及多少建案在蓋、賣出多少、是買來囤房還是自住等等,還涉及就業情況。多少頂尖的專家都無法預測次貸風暴或雷曼兄弟事件會暴發、會在什麼時候暴發,從而影響台灣的裁員減薪無薪假等。我們只能說,過去十年來,淨移入率一直很高。)另外,每個人都會說「要把每一間學校弄好」,這是對的,這裡我們就先不討論了。不過我們也要提醒,現在有些被認為「不太好」的學校,其升學率或校風在全縣29所公立學校裡面也都可以排到前幾名。 當然,還有另一種作法,就是縣府放著不管,大不了讓學生到其他鄉鎮就讀,公開宣佈(並要求所有建案廣告必須刊登「你的孩子很可能必須到八公里以外的學校就讀」,至少佔整個廣告四分之一)。這種作法當然太偏激了,不過,我們確實認為現在幾個鄉鎮人口一直減少,而其他鄉鎮和其他縣市的人口往竹北東區(從台一線以西400米開始到生醫園區)集中,這個趨勢需要檢討;縣府即使無法扭轉、阻擋這個趨勢,至少也要避免促進這個趨勢。 十、去年我們說,只要哪裡在蓋大樓,縣政府就應該要緊張了(把農地變建地,賣地收錢挹注縣庫時倒是不緊張):馬路和停車位夠不夠,收垃圾、供水供電供瓦斯供學校、兒科門診和急診等等,所以,斗崙里的南邊科大區到頭前溪、竹北里的台元以北、竹義里以及華興區段徵收鄰近的新社新國新崙等,都有可能像東區一樣,我們最後還是重覆去年講東區的一段話: 即使不看斗崙里,光十興、北興、鹿場以東的幾個里來算,成功、六家、東興三個國中的標準容量總共是38個班(補充一下,我們目前都還沒考慮要撥普通教室出來做特殊班的情況),也就是1,140人。如果不考慮遷移率,這幾個東邊的里到了8歲會將近飽和,7歲會開始破表,直到1歲(大約是民國96-103年次)。 因為六家多兩個班,所以這段話裡的標準容量應改為1,200人,但是這不會讓情況好轉多少。以103年底的資料,只算「以東的幾個里」(8個),5-7歲的高峰總共3,929人,1-3歲則是3,865人,而目前三校的標準容量是三個年級共3,600人,平均每一所學校增三到四個班(和現況比,不算嚴重);但是如果用120%的淨移入率來算,人數會變成4,700人上下。(我們去年說:「如果多觀察幾年,應可證實東興、北興有和東平一樣的情況:東平里103年的5-9歲是98年0-4歲的208.63%、103年10-14歲是98年5-9歲的231.05%。」,五年或九年用120%來算,應是很含蓄的假設,這其實是98年0-4歲到103年5-9歲「全竹北」的情況;除了東平的209%外,鹿場也超過190%。)這個數字如果要增班解決,三個年級在三所學校共要增四五十個班!(設想標準容量普通班42班的成功國中變成60個班!)我們跟民政處戶政科要了明年後年要入小學的資料,而義工們把這個資料用在(假如七年後人口不變、學區不變)國中學區,更證實了這個擔憂:112年和113年成功學區有754和873人,即使不計入共同學區也還有563和667人(標準容量普通班420人,這個數字,112年和106年情況接近,但那包括幾個月的虎年,本來就會少一點人)。假如真的要新設國中,現在馬上開始籌劃(本來希望是去年開始),用地問題就要一些時間,加上常有的流標、契約爭議等等,大概還有一點機會蓋好迎接高峰期(而不是寄讀、在工地旁讀)──再說一次,以淨移入率來說,破表日只會提早而不會延後來到,破表量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而且這段話的7歲是指103年底的7歲,他們現在已經是小二、小三了。
附錄:本文完成後,我們終於拿到104年底竹北各里各年齡層的資料(因為一個我聽不懂的理由,他們沒有比照103年上網,所以要另外索取)。比較103年底的N歲人數和104年底N+1歲人數,從103年的0歲到8歲(即104年的1-9歲),全竹北平均增加為105.47%,而東邊八個里(再補充:這只是為了挑資料方便,絕不表示斗崙、興安、新崙、竹北等里沒有同樣的趨勢)平均增加為108.75%。才一年就增加這麼多,可見五年或九年的增加率,用120%來算還是太樂觀了。當我下午在像狗像貓的大雨中從民政處長手上拿到資料光碟時,感覺真像是拿到恐怖片的CD(如果成功國中必須塞六、七十個班進去,或是再增加數百名學生每天橫越天塹台一線,難道不恐怖嗎)。不過,這個恐怖片還有另一集,就是國小部份,待續。(一定有人問,那高中呢?目前縣內的高中容納量是還好,但如果只算教育部認證的優質高中,就不太夠──是不是優質高中,和是不是好學校,中間相關性如何,還要另外討論。這個,只好以後再說了。)
附圖是去年台灣某國中的老師們連署,基於增班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和學生活動空間的「拒絕增班連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