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消息‎ > ‎

再探竹北國中小的學區與總量問題二:國小部份

張貼者:2016年3月22日 晚上11:01高偉凱   [ 已更新 2016年3月23日 凌晨2:42 ]
假設東區八個里7歲以前的每一個年齡層,每一年會增加100人(和前面的趨勢相比,這是很含蓄的假設),而且不考慮二到六年級才要轉學進來的人,那麼等1-6歲依次到達7歲入學的時候,會增加2100人,等0-5歲到達7歲的時候,會增加2700人。這個時候,前面所說的六個年級總共8,235人及7,809人,會變成10,335人及10,509人,而我們東區六校的標準總量是7,830人。即使只算2000人,那也是70個班;70個班如果要在六所學校裡面增班解決,那表示不但十興國小還難以擺脫爆量的處境,而且有更多國小要步上同樣的命運。


國小可能會超量,尤其是東區,但嚴重的程度比國中少一點,因為:

一、以現有公立國中小的標準容量來說,單一個年級國小比國中多了將近200人。只看東區,單一個年級國小也比國中多105人。

二、以竹北「遷入遠大於遷出」的趨勢來看,國小離出生比較近,受淨移入率的影響小一點。

三、不過,以私校來說,私立康乃薾小學雖然一個年級也可以收到約兩百人,但作為私立學校,讀康乃薾比讀義民中學的門檻要高出一大截,所以政府在考慮公立容量的時候,更不能抱著「反正有那麼多人會念私校」的心理。

  目前竹北16間縣立小學,標準容量普通班是一個年級總共96個班,合2,784人──這個數字包括五個月後才要開始收學生的安興國小(10個班290人);但是竹北的人口,以1052月底(之前的附錄我們說104年底,錯了,在此致歉)的資料來看,現在的3-8歲除了5歲以外,每年都超過這個數字。(那這些人去哪裡了?看到標準容量54個班的十興變成71個班,就知道答案。)

  目前看得到的,明年9月入學(即99.9.2-100.9.1出生的人)和1079月入學(即100.9.2-101.9.1出生的人),依現有的學區,人數如下:

  十興標準容量261人,106231人,107277

    (含與安興的共同學區,10674人,10768人)

  光明標準容量261人,106258人,107286

  興隆標準容量290人,106332人,107390

  東興標準容量174人,106318人,107415

  六家標準容量232人,106317人,107367

  博愛標準容量203人,106173人,107198

  中正標準容量232人,106242人,107264

  竹仁標準容量203人,106167人,107192

  竹北標準容量232人,106209人,107238

  新社標準容量203人,106186人,107203

  東海標準容量58人,10624人,10734

  安興標準容量290人,106318人,107175

    (含與十興的共同學區,10674人,10768人)

  新港標準容量29人,10618人,10716

  豐田標準容量29人,10626人,10729

  麻園標準容量29人,10617人,10733

  鳳岡標準容量58人,10645人,10746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包含了幾個月的虎年人口,所以明年各校可以稍微喘息一下。但是東興、興隆、六家還是嚴重超量,所以已經爆滿的十興大概很難快速收縮。但是到了107年,全竹北會超量255人。

  中山高以東的學區就是中山高以東的六所學校(但興隆國小還包括中山高以西的兩個鄰約50人),全部明後年會超量235353人。這六所學校標準容量是1,305人,如果只看東邊八個里、暫不計西邊兩個鄰,現在看到的6歲、4歲和3歲會超過這個數字──現在3歲就有1,606人(龍來了!)。

1,305人乘上六個年級,六校的標準容量是7,830人。現在東邊八個里1-6歲的人口是8,235人,大約就是明年即將入學的人、將來讀六年級的時候(這只是大概,因為入學年齡是以92日為準)。0-5歲是7,809人。

  以現有的人口資料來看,國小的情況還好,前提是:不要太多人搬進來。

  我們之前比較了103年底的N歲和104年底(應為105.2N+1歲的增加率。不過,錢可以生錢,但理論上已經住進來的人不會生出未來搬進來的人;所以我們換個方式,用人數來看。這14個月間,以103年的0-8歲到105.21-9歲來說(我們忽略兩個月份的差距),全竹北總共增加1,247人,平均每個年齡層增加139人;只算東區八個里,增了948人,平均每個年齡層增加105人。也就是14個月就要讓未來的每一個年級多出將近四個班的學生。

0-3歲(次年的1-4歲)好像是比較容易搬家的年齡?如果只看這四年,東邊八個里,14個月內總共增加了627人,平均每個年齡層增加157人──這是五到六個班!

  假設東區八個里7歲以前的每一個年齡層,每一年會增加100人(和前面的趨勢相比,這是很含蓄的假設),而且不考慮二到六年級才要轉學進來的人,那麼等1-6歲依次到達7歲入學的時候,會增加2100人,等0-5歲到達7歲的時候,會增加2700人。這個時候,前面所說的六個年級總共8,235人及7,809人,會變成10,335人及10,509人,而我們東區六校的標準總量是7,830人。

  即使只算2000人,那也是70個班;70個班如果要在六所學校裡面增班解決,那表示不但十興國小還難以擺脫爆量的處境,而且有更多國小要步上同樣的命運。

  我們要再增加一個壞消息:中正國小以西,新社國小以東,人口變化的幅度較小,但是只要有大樓在蓋,就表示人口還會成長。比較同一年的每個年齡層,人口增加或減少,各里不一;但淨移入率還是很可怕:98年的0-4歲以及103年的5-9歲,以泰和、新社、新國、新崙、斗崙、北崙、竹北、竹義、竹仁和福德十個里來說(這個區域還有興安、文化兩里,但98年時仍屬於十興里),淨移入率是20%,從4,664人變成5,596人,幾乎一年增加200人,或說平均一個年齡層一年增加40人。這表示,中正、光明、竹仁、博愛、竹北、新社六所國小,未來只有兩種可能:1.也可能會爆滿;2.不爆滿,但是沒有能力幫忙容納東區的學生。(同樣的趨勢來看仁愛、博愛、竹北國中,也不讓人輕鬆。)

  縣政府一方面要密切觀察「假設7歲以前的每一個年齡層,每一年會增加100人」這個趨勢的變化,但一方面也不能觀察太久,如果要新設小學,也要開始準備了:一方面,「54班的學校擠進71班」總不是好事;一方面,我們100人的假設其實是比較樂觀的(我們不想為了證成「要再新設一間小學」的意見,而儘量危言聳聽故意假設120人甚至150人,但是縣府應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新蓋一間小學,大約也要五億。但即使只靠著增班,70個班,光人事費縣府每年就要多支出六、七千萬(不一定,資深老師所需經費比資淺老師多,資淺老師又比代理教師多)。連同國中的問題,縣府應該提前在財政上規劃好怎麼因應──這很難,因為縣有財源太少,房市不活絡也會減少稅收,然後賣土地也不知道順不順利,再說還有多少土地好賣?不過,基本的規劃、爾後隨時修正,這是必要的。當然,任內不算增建改建、只算純興建就蓋了四間國中小的縣長還可能做出另一個選擇:「那是下一任縣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