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連續兩年談了竹北的國小、國中容納量是否足夠的問題。往上往下,還有幼兒園和高中的問題要談。今天談公立幼兒園。先講結論: 一、全縣幼兒園不足,而且主要是公立及非營利不足。 二、上述問題,在竹北更嚴重,而且會愈來愈嚴重。 三、如果竹北的問題解決,則全縣的問題等於解決了絕大部份。 至於怎麼樣不足,有數字,就請大家看後面的落落長文吧。 先引一段我們六年前在議會的提案: 以小朋友就讀公立幼稚園的比例來說,新竹縣只有9%;台澎金馬地區只有雲林縣、彰化縣、台中縣及桃園縣比我們還低。以竹北來說,公立托兒所可收納幼童只佔所有托兒設施的14%,其他鄉鎮也多在兩成左右;政府補助僅限低收入戶,一年只有幾千元。但OECD各國政府支援托育費用多達六成至八成(瑞典88%,德國81%,法國73%,丹麥70%,澳洲60%),英美國家,公辦或公共化的幼托服務可達50%,即使最差的南韓,政府也支援38%的費用。新竹縣的情況,距離希望亮麗,實在差太遠。 (這是99年 6月我們在議會提案中的其中一點說明,當時托兒所幼稚園還沒合併,也還沒有學費補助,教育部也還沒有要求各縣市在107年公立要達到四成以上。現在看起來,六年前我們為文的時候沒有分清楚托兒所和幼稚園,這個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另外,我們也沒有追究教育部的「四成」是指園所數還是幼生人數;不過教育部的意思是包含非營利幼兒園,這目前在全縣只有一家剛開始。) 六年後,根據教育處提供的資料,104學年度第二學期全縣的幼生是14,951人,其中公立的是2,935人,公立的人數比例是19.63%。只從竹北來看,全市幼生數是6,631人,公立505人,公立的比例是7.62%。——這當然是嚇人的低。 所謂幼生,是指2-6歲之間,也有極少數超過6足歲的學生。目前教育部的政策,是希望5足歲以上(一般我們說大班)百分之百入學,所以公立幼兒園會儘可能先收大班學生;反過來說,就是如果只看大班,公立幼生人數比例會高一些,全縣大班公立1,277人,佔全縣大班5,488人的23.27%;竹北大班320人,佔全市大班2,320人的13.79%。 所謂公立有2,935人就讀,這是不是目前公立的容納量呢?在都市地區,就讀人數基本上就是容納量,就是擠滿了,很多人抽籤抽不到;但是在鄉村地區,就讀人數可能少於容納量,因為沒有那麼多小朋友。 再來看總量。幼兒園因為年齡層越低、入學率就越低,所以不能像國中小那樣,直接總量除以六或除以三來得到一個年齡層的量。暫時把就讀人數當成容量來看。以105.2為準,從0-6歲的六個年齡層(剛好包括特別少的虎年和特別多的龍年),全縣平均一個年齡層有5,932人——全縣容量是這個數字的2.5倍,全縣公立容量是這個數字的49.48%%。以竹北來說,0-6歲平均一個年齡層是2,691人,全市容量是這個數字的2.46倍,公立容量是這個數字的18.77%。 結論: 一、全縣容量無法讓全部3-6歲的小孩就讀,遑論2-3歲。 二、全縣的公立容量比例過低:所謂49.48%是指一個年齡層,如果計算3-6歲,就要再除以三,約16.5%。 三、竹北的情況,以總量來說,比全縣嚴重一點;以公立比例來說,比全縣嚴重許多——用3-6歲來看,公立只有6.26%。 附上全國就讀幼生數的情況來參考:全部公立非營利的比例,佔30.69%;如果只算大班,可達到33.37%。全國0-6歲每一個年齡層平均206,991人,以就讀數當容量來看,全部有462,115名學生,是一個年齡層的2.23倍;公立非營利141,817人是一個年齡層的68.51%。這樣我們得到: 四、總容量不足的情況,全縣或竹北比全國好一點。但以公立非營利的比例來看,全縣落後全國一大截,竹北則很有機會排到全台灣倒數前幾名。 我們沒有真的去算全國各鄉鎮市、各區的比例,總之竹北就是極糟,即使算出來不是倒數前十名,而是倒數前五十名,情況也不會變好。不過,總量比全台灣好,公立比例比全台灣差,合起來就是,竹北或全縣是私立幼兒園「蓬勃發展」的地方。 竹北在一些排名,都可以佔到全台灣前幾名或後幾名:以出生率、社會增加率(淨移入)、甚至收入或薪酬收入等等,都有機會往前排;但是像公立幼兒園的比例,或是公告地價、公告現值佔市價的比例(這涉及民眾擁有一塊地或一間房要繳多少稅)甚至整個不動產的有效稅率,都是排倒數幾名。這其中有沒有什麼相互關係,還可以另外探討。
全縣與竹北的現況講完了,接下來要以過去十幾年的趨勢來估計未來幼生人數的情況——雖然這不準,不過這也幾乎是我們唯一有確切數字的根據了。竹北的情況,我們過去兩年談過很多了,就是兩件事: 一、出生人數多。從90年到93年(以12月為準),每年0歲的人口在1,298-1,438之間;94到98年,這個數字從1,558逐年爬升到2,113人,然後在99年的虎年掉到1,699人,然後回升到101年的龍年高峰,再略為下降,103.12-105.2每年統計0歲的人口大約都有2,200-2,300人甚至更多。 二、搬進來的比搬出去的多很多。這使得今天看到某個年齡層有多少人,到這個年齡層真的要入學的時候可能又多出很多人。據我們之前估計,以「0-4歲,平均每一個年齡層每一年增加90人」大概不離譜。 竹北的結論,就像我們之前在談國中國小時候一樣,今天看人口數,問題很頭痛;但是如果「帶著學齡兒童搬進來」的趨勢不變,到入學的時候問題會比今天看到的人口統計更嚴重。 但是全縣方面,情況和竹北不太一樣。 一、出生人數方面,90-94年,每年0歲的人口從6,522人降到5,494人,接著有三年回升到97年是5,877人,然後還是慢慢下降(排除虎、龍),到103.12-105.2是5,574人和5,225人。 二、搬進來的人也就是淨移入率方面,從過去六年來,沒有明顯的趨勢,甚至還會呈現負數。不過只看103.12-105.2,五歲以下,基本上淨移入人口還是高的(當然,主要淨移入在竹北)。 (竹北或全縣的數字,都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在考慮淨移入率,例如「今年的一歲到明年的兩歲多幾個人」或「今年的兩歲到三年後的五歲多幾個人」時,只要涉及「今年的0歲到N年後的N歲」,人數就會大幅增加。這是因為從出生到出生登記中間的落差嗎?總之,在考慮「淨移入」的趨勢時,要考慮0歲的特殊性。) 竹北和全縣的落差,可以判斷,竹北增加的人口中,有相當一些是從其他12鄉鎮遷過去的。全縣增加的人口,不管是新生兒還是搬進來的人,很多就是在竹北,而全縣幼兒園的缺額也很多就是缺在竹北。反過來說,在竹北很嚴重的問題,在全縣的範圍可能看起來反而不嚴重,這個落差在未來我們談高中的問題時,會更重要。 現在談幼兒園的問題,我們只要重覆這幾點結論: 一、全縣幼兒園不足,而且主要是公立及非營利不足。 二、上述問題,在竹北更嚴重,而且會愈來愈嚴重。 三、如果竹北的問題解決,則全縣的問題等於解決了絕大部份。 最後要回到政府。新竹縣政府在104年秋天曾經宣示要朝向「107年度普設公幼100所」(現在已經接近目標了),我們也沒有追究是100所還是100個班,這是因為不論如何,就全縣尤其竹北來說,從幼生人數的角度看,就是還差很遠很遠,以致於去追究政府自己把目標放在哪裡,意義不大。(如果問題看起來不嚴重,那是因為教育部把政策目標訂在5歲以上百分之百入學,意思是未滿5歲的「沒入學也沒關係」。)不管是新設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或是既有的國小加設附設幼兒園,或是把鄉鎮市公所原有的托兒所轉型為幼兒園,都是縣府的重要任務——不要說100所,就算200個班都還是不夠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