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的總量或公立比問題的嚴重性,每過一年,在竹北就可能愈大,在其他十二鄉鎮就愈減輕(但峨五尖要另外看待)。 二、幼兒單一年齡層的人口數,在全縣大體上逐年減少,但是因為本來落後太多了,所以縣府也不能「什麼都不做,等人口減少到學校的量剛好足夠」,何況只看竹北,還是有機會增加。
「如果竹北提供夠多的公立跟非營利幼兒園,確實解決新竹縣大部份問題,因為是”縣立”,所以其他鄉鎮的人都想辦法搬到竹北就讀。」
有網友針對我們談幼兒園的問題提出以上的回應,這涉及到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1.其他鄉鎮的人都想辦法搬到竹北就讀;2.為什麼我們上次提出的數字,會導致這個結論——「如果竹北的問題解決,則全縣的問題等於解決了絕大部份」?第一個問題,回應起來比較簡單,因為做起來太難,這涉及到「竹北人口增加,其他鄉鎮市人口減少」的大問題,我們以前曾提過一點。先講第二個問題。
一、所謂「如果竹北的問題解決,則全縣的問題等於解決了絕大部份」
依我們找到的數字,要解決幼兒園不足、而且主要是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不足的問題,有幾個層次: 一、如果只依照教育部目前「五足歲以上全部入學」當作目標,也就是只要求大班的公立幼生人數要達到四成,並且如果公立幼兒園完全優先招收大班幼生,則全縣現在已經足量,而竹北大約還差19個班。 二、如果只計算「竹北還要加多少班,可以讓3-6歲的竹北公立比和全縣相同」,則竹北大概還要加50個班,此時全縣以及竹北,以3-6歲來說,公立比可以達到大約四分之一;公私立的總容量可以達到全體3-6歲兒童的91%。 三、如果要求全縣和竹北的公立比都要佔3-6歲兒童的四成,則全縣要增加約140個班,其中三分之二要加在竹北。此時全縣公私立的總量可以容納全部3-6歲的兒童,還可以有近五分之一的2-3歲入學。「3-6歲的四成」距離我們的理想還不夠,但是就縣府財政來說顯然太超過。
二、十二鄉鎮人口向竹北集中的問題
竹北會不會達到20萬人口甚至25萬人口?有些政治人物把這個當成正面的、表示繁榮發展的、正面且值得努力的指標。不過,我們以前就認為這是個問題,包含一個硬幣的另一面:其他12鄉鎮人口在減少。四個月前我們說: 「當然,還有另一種作法,就是縣府放著不管,大不了讓學生到其他鄉鎮就讀,公開宣佈(並要求所有建案廣告必須刊登「你的孩子很可能必須到八公里以外的學校就讀」,至少佔整個廣告四分之一)。這種作法當然太偏激了,不過,我們確實認為現在幾個鄉鎮人口一直減少,而其他鄉鎮和其他縣市的人口往竹北東區(從台一線以西400米開始到生醫園區)集中,這個趨勢需要檢討;縣府即使無法扭轉、阻擋這個趨勢,至少也要避免促進這個趨勢。」( http://www.workersthebig.net/home/announce/20160318 ) 現在的情況是,偏鄉地區人口減少,以前政府花錢做的東西就愈來愈用不上,例如九二一之後蓋得很漂亮的三峰國小就經歷了變分校、併(廢)校;反而竹北一直給政府很大的壓力,要加道路、停車場、公共運輸、學校、公園綠地、市場圖書館、垃圾污水處理等等。政府在竹北建設,增加竹北的拉力,又吸引更多人搬到本來就很多人的竹北;政府因為人口少而減少在偏鄉的建設,增加偏鄉的推力,又促使更多人搬離人口已經變少的鄉下。 既然談學校,我們以14歲以下為主,來看一下各鄉鎮市的情況——雖然這個趨勢如此明顯,實在不需要更多數字來佐證了。這也使得本來我們要留到談高中職的問題時再談的東西,有一部份要提前到這裡談。 以103.12為準,全縣14歲以下的年齡層,呈現「每年或有增減,但大體上逐漸減少」的情況。舉例來說,用14歲和2歲(大部份是龍)來比,14歲全縣有7,593人,而2歲是6,941人,2歲佔14歲的91.41%。 以各鄉鎮市來說,單一年齡層人口增加的,竹北以外只有三個鄉——而且不是人口很多的竹東湖口新豐,而是峨眉尖石五峰。同樣用2歲和14歲的比值:竹北122.10%、湖口83.47%、新豐82.35%、新埔79.23%、關西73.26%、竹東64.81%、橫山81.88%、芎林71.20%、寶山69.41%、北埔60.77%、峨眉84.09%、尖石120.57%、五峰172.09%。(這不直接表示當年的出生人數,也包含之後遷入遷出的結果)。 以13歲和1歲來比,全縣是6,772人和5,639人,1歲佔13歲的83.27%。各鄉鎮市為竹北106.14%、湖口68.74%、新豐73.93%、新埔86.60%、關西65.13%、竹東59.95%、橫山78.40%、芎林83.76%、寶山91.87%、北埔70.59%、峨眉133.33%、尖石102.04%、五峰132.61%。 峨眉尖石五峰的情況,值得另外探討,不過目前先擺著,因比例很大,但總數很少,1歲分別有44、150、61人。 單一年齡層,竹北佔全縣人口的比例,在14歲是32.24%,逐年上升到9歲突破四成,然後在5歲達到高峰46.24%;之後逐年緩降,但是到1歲的時候仍然還有42.63%。——這很極端,約每2.3個小孩子就有1個要在竹北讀書。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如果趨勢不變: 一、幼兒園的總量或公立比問題的嚴重性,每過一年,在竹北就可能愈大,在其他十二鄉鎮就愈減輕(但峨五尖要另外看待)。 二、幼兒單一年齡層的人口數,在全縣大體上逐年減少,但是因為本來落後太多了,所以縣府也不能「什麼都不做,等人口減少到學校的量剛好足夠」,何況只看竹北,還是有機會增加。
最後,還是同樣的結論:「如果竹北的問題解決,則全縣的問題等於解決了絕大部份」。但是,我們也要重覆:「現在幾個鄉鎮人口一直減少,而其他鄉鎮和其他縣市的人口往竹北東區(從台一線以西400米開始到生醫園區)集中,這個趨勢需要檢討;縣府即使無法扭轉、阻擋這個趨勢,至少也要避免促進這個趨勢。」我們並不是說要政府在竹北什麼也不做、讓情況淪落到「竹北居,大不易」,把人口推出去;但是,我們還是要好好檢討目前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