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太長,先講結論—— 綜合我們從前年以來三波、尤其去年從幼兒園到高中職一系列探討,有關竹北的結論: 一、最缺的是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這不只是各校總容量的問題,而且更是公私立比例的問題。 二、若財政許可,也是要增設或擴建國中,及國小。增班是錯的,但是因為錯事做太久,而且財政困難,才會把增班當正常。 三、高中職從全縣的角度來看,容量足夠,但最好能提昇縣內高中職的品質向新竹市的「五大國立」看齊;若財政很寬鬆,可優先增設公立高職或綜合高中。 我們之前根據98.12到103.12,以及103.12到105.2的各年齡層人口比較,一直重覆提到: 一、目前看,總量還夠,或是需增班,但增班的嚴重性不會比現在嚴重。 二、但是,因為會有社會增加率,也就是「帶著小孩搬進來的人遠大於搬出去的人」即淨移入率,所以現在看是還夠,等三五年後這些孩子依序要入國小或國中時,人數會多出一大截,變成不夠。 根據今天我們拿到105.12的人口資料,這個趨勢並沒有改變。 學齡人口年齡愈小,淨移入率愈高。 103年的0-5歲六個年齡層,到了105年就變成2-7歲。竹北的這一批人,兩年前是15,641人,兩年後的今天變成17,525人,增加了1,884人。而竹北各國小普通班標準容量總和是一個年級2,784人,六個年級共16,704人。這超過821人或者說28個班,這還好解決,增班擠一擠,加上原有的特殊班容量,就大概搞定了,至少不會比現在更糟。(不過,「學齡前人口,每一年,每個年齡層,增加150人」,這個趨勢並沒有減緩。) 問題是,增加的人還是集中在東區八個里(雖然西邊也有增加的里)。中山高以東各國小普通班標準容量是一個年級1,305人,六個年級7,830人。103年的0-5歲是7,452人,還夠;兩年後的2-7歲已經有8,840人,超過標準容量34個班。這一批人現在已經開始入學。現在有短暫好光景,就是虎年的小朋友正在一、二年級;但是等龍年的小朋友開始入學,壓力會愈來愈大。以東區國小單一年級的標準容量1,305來說,103年的2歲就有1,460人,而兩年後的4歲已經有1,775人;更可怕的是,等他們要開始入學的時候,其實很有機會逼近2,000人。 再來看國中。我們去年說「目前可見的最高峰是(103年底的)5-7歲,竹北總共8415人,其次是1-3歲總共8122人,而竹北七間國中的總容量是7740人」,這兩個高峰,即105年底的7-9歲以及3-5歲,已經分別變成8,710人和9,221人。現在看到的7-9歲,已經比起標準容量多了970人即32個班。 以東區八個里、三校普通班標準容量三個年級3,600人來說,兩年前的高峰是「5-7歲的高峰總共3,929人,1-3歲則是3,865人」。兩年後的今天,同樣兩批人分別變成4,191人和4,650人,現在7-9歲這一批比起標準容量幾乎要多出20個班。7歲以後的淨移入率不如學齡前高,但以這兩年來說,東八里還有「平均每一年齡層每年增加約40人」,若趨勢不變,這7-9歲依序抵達12歲的時候,有機會再增加480人,整個達到超過4,600人的規模,我們去年和前幾天都提到預估4,700人,現在看起來比較樂觀一點點,但仍然超過東三校普通班標準容量1,000人即34個班。 我們這一系列討論,沒有把特殊班的容量放進來,但是這又被另一件事抵銷:即我們對「標準容量」的估計也是寬鬆的——仁愛國中設校時設想的標準模是24個班,今天我們已經把36個班當正常(實際上又遠超過36)。 只能說,如果因為財政困難而無法增建、擴建學校的話,未來幾年「增班擠一擠」(犧牲專科教室甚至圖書室等等)的情況還是會很嚴重。縣民最近犧牲了老人年金、營養午餐補助、教科書補助等等,但是,以學生的活動空間來說,是早就開始犧牲了,犧牲到已經把增班當成常態。 另外值得注意:一、0-1歲的人口,全竹北只有2,323人,連續兩年下降,而且是13年來新低(但是每年的0歲到次年的1歲都會大幅增加)。二、以超高的淨移入量來說,主要還是鹿場、東平和斗崙,但北興也急起直追取代十興的地位。三、103年的0-9歲到105的2-11歲這十個年齡層,總共淨移入2226人,其中77%在東八里,19%在斗崙;另外,新國里、新崙里、竹義里、竹北里也開始有淨移入高的現象,(另外也有淨移出的里),就像我們之前說的,要密切注意華興區段徵收、中正國小北側以及縣治三期的情況。
綜合我們從前年以來三波、尤其去年從幼兒園到高中職一系列探討,有關竹北的結論: 一、最缺的是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這不只是各校總容量的問題,而且更是公私立比例的問題。 二、若財政許可,也是要增設或擴建國中,及國小。增班是錯的,但是因為錯事做太久,而且財政困難,才會把增班當正常。 三、高中職從全縣的角度來看,容量足夠,但最好能提昇縣內高中職的品質向新竹市的「五大國立」看齊;若財政很寬鬆,可優先增設公立高職或綜合高中。 重覆我們兩年前說的:「光就竹北來說,縣府在民國83年間開始規劃博愛、仁愛,86-87年完工;94規劃成功,99年完工。現在看起來,從仁愛87年完工到102年開始準備東興的中間15年,只多了成功實在太少了。…民國96年開始「12歲以下每個年齡層都破2000」這個事實才比較明顯,那一年也可以看到「淨遷入率很高」這件事。」 以上這段話,放到小學也適用。明知道會爆,但是因為沒有錢,一直沒籌設新校,造成後來學校擠爆、流浪學生、工地學生、公幼太少等困擾,並且在短短幾年內大量的新設校、擴校、遷校、改建等工作也加大財政壓力。現在幾間新設、擴建、改建陸續完成,情況會暫時好一點,等到學齡人口的波峰湧上來,已經不是本屆縣長與本屆議員的任期了;但是本屆應該儘可能做好該做的工作,不要讓下一屆面臨和這兩屆同樣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