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已指出新竹縣尤其是竹北市公立/非營利幼兒園嚴重不足的問題,小朋友就讀的比例遠遠落後於全台平均。也因為縣府財政困難,所以優先用既有學校的空教室來改設幼兒園——這我們也支持;畢竟我們缺的不是五個班八個班,而是五十個、八十個班(參看http://www.workersthebig.net/home/announce/20160726和http://www.workersthebig.net/home/announce/20160727)。無奈的是,有空教室的地方,通常也是小朋友人數比較少的地方;而真的小朋友特多的地方,則很難有空教室。 縣府現在計畫要用東興國中的空教室設幼兒園;家長有很多疑慮。這些疑慮,有還待各方好好溝通。但是縣府回應疑慮的理由之一,是東興中未來幾年都不會滿——這一點是錯的。 以上是民政處提供的竹北105年底人口資料。竹北各公立國中普通班標準容量,只算一個年級,東區三校,中區(中山高到泰新——泰和新社新國新崙)三校各以1,260人計算。學校入學是以某年9月2日到翌年9月1日為準,和這裡的年齡統計會有落差,暫時忽略。未來幾年學齡人口淨移入的趨勢,和所謂「普通班標準容量」的問題,之前講過了,現在不重覆。(還是講兩句,縣府為了增班,把專科教室挪來作普通教室,這種事做久了,他們盤算中的「標準容量」也就變大了。) 如果不考慮淨遷入率,也不考慮「真的自願去讀私立學校」的情況,現在看到的,東區八里(倒數第二列)從9歲開始每個年齡層都會超過標準容量,若加上斗崙和興安兩里有部份或可能有部份成功學區,其實現在10歲已經爆滿。這表示,即使東興中的學區人數少於標準容量,也必須吸收大量成功、六家的學生。中區即中山高到泰新線(最末列),已經超過標準容量,即使扣掉部份的斗崙和興安,情況也不會比較好。而且中區三校的學區也包括其他人口較少的里。這表示,中區的學校很難幫忙分攤東區的學生。 以上的數字,可以粗估,即使真的有人「真的自願」去念私校,人數也會遠少於淨移入的人數。
我們過去一直說竹北的國中還不夠,縣府有幾個理由來延緩新設國中: 一、只有這幾年學生比較多,以後人口可能會降下來。關於這一點,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了:1.未來可能每班人數可以再下降;2.多的空間可以和社區結合,活化使用;3.目前看到的,一直到一歲,學齡人口都還超過標準容量,遑論如果淨移入的趨勢不變。 二、財政困難,這大概是最重要的理由。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能儘量看有什麼支出預算可以刪、有什麼財源可增加;不過,這幾年來好像小貓喵飛機,比狗吠火車還不如。 三、反正可以增班。關於這一點,我們也一直重覆,這是錯的,只是因為錯事做久了,看起來儼然正常。
現在,關於第三點,我們再多談一些之前沒提過的東西,這就是教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日台國字第091076418號函頒佈的〈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314)。這個基準,不談也罷,因為我們不需要知道教育部的標準,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小朋友學習空間太擠;不過,還是拿來當個參考。什麼是文明、人權的標準,因時因地而異,兩千多年前,養生喪死而無憾,就可以算「王道之始」(以今天來看,真是很低的標準);今天的標準呢? 教育部:都市計畫區的國中生,每人要有14.3平方公尺。國中教室間112.5平方公尺,31-42個班級的學校,要有專科教室13-15間,資訊教室2間(每間樓地板為教室兩倍),圖書館室4-5間(或者,我們可以略過幾間,但所需面積就是450或562.5平方米),國中生運動場以每人8平方公尺「為原則」。 附帶一提,國小部份,都計區是每人12平方米。如果孟子看到十興國小,就要把縣長當成梁惠王罵翻了。大約兩三年前,我們跟教育處要的資料,十興國小2108人每人10.7平方米;因人數太少而撤廢的三峰國小(非都計區,標準25平方米),撤廢前31位小朋友每人有174.3平方米,加上不是十幾棟高樓而是幾十甲山林所圍繞的萬里長空。 以平均校地面積來說,成功國中雖然嚴重增班,但因為它本來很大,有3.8公頃,所以算起來還好;不到2.4公頃的仁愛也還可以。最危險的是東興,雖然超過2.6公頃,但設校規模已經是60個班,等於多加一個班就達到教育部標準的邊緣。 運動場的面積,都不樂觀,不過教育部既然說「以8平方米為原則」,就先擺著。(另外還有學生活動中心是「應考量基地大小及實際需要」,也先不說了。) 最嚴重的是專科教室及其他室內空間,例如仁愛國中,如果有36班,應該有13間專科教室、相當於4間教室的圖書室;如果有42班,則應該有15間專科教室和相當於5間教室的圖書室;現況是43個班,7間專科教室,以及本來相當於5間但為了增班而縮為4間教室的圖書室。 至於成功國中,現況是52個班,應該有20間專科教室以及相當於5間教室的圖書室,實際上是9間專科教室和相當於3間教室的圖書室。 而且,學校不是只有普通教室和專科教室而已,還要有特殊教育教室、行政空間、會議空間、相關的儲藏存放空間、各種運動或戶外空間;這些都可能已經被壓縮了。以仁愛國中來說,如果蓋好活動中心,有機會增加專科教室,但這也表示學生的戶外空間變少了。六家中學也是一樣,這幾年的文章,我們說中山高以東三所國中一個年級的普通班標準容量,從1140變成1200變成1260人,其實是縣府要求六家國中部增班的結果;目前縣府打算讓六家國中收到八個班, 這會增加空間壓力。 如果仁愛國中能夠回到36班以下,成功國中能夠回到42班或45班以下,這兩校才有可能讓學生使用到符合中央標準的專科教室或相關空間。但是現在兩校的容量遠遠小於學區內的學齡人口,所以短期內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恐怕六家國中部和東興國中也快要走上這條路。
總之,以今天看到的人口資料,等7-9歲(105年底)入國中時,增班的情況會和東興國中招生之前類似(現在是東興國中還很空,但未來東興國中和六家國中部可能還要挪出空間甚至好幾間專科教室來當普通班教室);而等3-5歲進入國中時,情況會更為嚴重,幾乎超過增班手段能解決的程度。但是,如果不是「以今天看到的人口資料」,而是加上淨遷入趨勢不變的假設(東八里7-12歲「平均每一年齡層每年增加約40人」),則下一任縣長卸任前就會爆開。 不管是以今天的人口資料,還是加上淨遷入率的因素,今天如果在東興國中設幼兒園,都可能造成幾種結果: 一、開始招生後的三年內,東區三校爆滿,今天挪用的空間必須還給國中;如果今天剛蓋好還沒驗收的部份硬體要改建,最遲三年後要改回來。而這幾個幼兒班,或者到時候要搬遷,等於把今天的問題延到三年後;或者要撤廢,則今天帳面上增加的班數(所謂「一百園所」云云),到時候又會消失。最多拖五年。 二、解決一小部份「公立/非營利幼兒園不足」的問題,轉移變成「國中生空間不足」的問題。 三、東區三校增班的情況更嚴重。 這三種情況,可能有只發生一種或兩種;當然第二和第三,即使不設幼兒園,也會發生,只是程度問題。現在不能確定問題的程度有多嚴重,唯一能確定的是:師生會深受其害,以及,那等於是本屆縣長和議會把問題留給下一屆。
公立/非營利幼兒園不足,到底要怎麼辦? 一、國中小也有不足的問題,最好不要犧牲專科教室來增班,應該再設新學校或增地擴建,然後把各校多挪一些空間來做附設幼兒園。 二、在現有閒置的學校用地設幼兒園,可以一次多設幾個班。 第二條路比較單純,缺點是:幼兒園最好是小而分散;如果大而集中,交通問題會比較嚴重。不過,這兩個辦法都需要好幾億(這是指建築費,至於日常的營運費用,不管什麼辦法都省不掉)。 無論如何,我們現在是缺五十個班、八十個班的問題,不宜用只缺四個班的方式來解決並製造新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