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勞動評論‎ > ‎

從婦女保障名額談起

張貼者:2009年10月12日 晚上10:16Ming Che Lin   [ 已更新 2009年10月21日 凌晨12:42 ]
台灣自有選舉以來就有婦女保障名額、原住民保障名額。這是基於對弱勢者的一種保護措失,是出自進步概念的制度設計。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否定它,不過,可惜的是也很少有人去仔細追究這樣的進步概念,是否充份落實。

婦女或原住民的保障名額設計,是基於他們在社會中處於結構性的不平等狀態,他們在社會、文化、政治、勞動、生活等多方面遭到不平等待遇,這些問題極需透過政治進行制度改革,但,即使在登記、選舉活動、投票上,再怎麼給他們平等的待遇,但在席次分配上,就一眼可以看出他們的弱勢地位。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那勞工呢?勞工也同樣是處於結構性的不平等狀態,同樣是在選舉上,被賦予公平競爭機會,但現實上則基於動輒少則數千萬(縣議員)多則數億(立委、縣市長)的選舉經費,也無法得到公平的競爭機會。從國會到議會,政府政策中除了直接影響勞工的有關勞工的法律之外,從大的經濟、國防政策,到小的居家生活、上下班交通問題,不同的社會階層總有不同的利害關係。因此,勞工絕對需要自己代表,進入議會,參與政策決定。不過,我們工人的人數最多,只要工人意識覺醒,我們不需要保障名額。由婦女保障名額談起,只是希望喚起大家,不同階層需要不同代表。

也許有人要問,現在的婦女民代也並沒有真正站在女性立場講話,也沒有大力推動性別平等啊!是的,從進步的婦女運動的角度來看,婦女保障名額對婦女的社會發言權地位還是有幫助的,但它也存在著一個目前仍未克服的問題,就是當選者仍然是少數的婦女菁英,而且他們能夠在目前的環境下當選,也必須「與父權同流合污」才可能。因此,他們在諸多政策上,根本缺乏女性觀點。並不是女性就必然會有女性觀點。以吳淑貞來說吧,她雖然不具有任何政治身份,但,在過去八年中,她擁有實質的決策力,可是她何曾對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有過任何的貢獻;她也不曾對殘障的保護也過任何的貢獻。

借用婦女運動提出的「與父權同流合污」一詞來說,藍綠兩黨一直以來都會在不分區立委上,推派所謂的勞工代表,但這樣的勞工代表所以不受到基層勞工的信任,主要是因為藍綠兩黨作為資本家的政黨,要在這樣的政黨裡熬到不分區立委職務,恐怕不但是要同流合污,而且還要「出於污而勝於污」才可能。

關於勞工代表的人選問題,我們當然需要一個不需同流合污的代表。因此,一個經得起檢驗的工人黨政–勞動黨,以及一個經歷過無數次為工人爭權益的工會組織–新竹縣產業總工會,及其所屬的各基層工會所推出來的代表縣議員候選人高偉凱,必定是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