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3出刊 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出版 電話:03-6570655 傳真:03-6570292 網址:http://www.WorkersTheBig.net 電子郵箱:laborpartytw2@gmail.com 新竹縣房屋稅倒退修法—— 縣議員本黨高偉凱與綠黨周江杰請辭 5月4日新竹縣議會經過幾番辯論之後通過房屋稅的修正法案,將「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徵收稅率由2-2.5%降為1.6%。本黨議員高偉凱與綠黨議員周江杰立刻宣佈因本案請辭。 今年7月1日起,竹北原來兼作議員服務處的本中心辦公室會繼續正常運作。 房屋稅的金額受三個因素影響:房屋標準單價(含折舊)、地段率、稅率。前兩項是縣府的職權,不需經議會同意,去年縣府都進行調整,不過主要是二、三十年應調整而未調整的部份。第三項即稅率,首先是中央法訂定,針對住家用房屋,「自住」訂為1.2%,「非自住」以1.5-3.6%的範圍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訂定報民意機關通過。目前新竹縣採行的自治條例,是高偉凱與周江杰提案修正於2015年12月24日通過、去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稅率,「非自住」在兩戶以下者,稅率2%,在三戶以上則所有非自住房屋稅率2.5%。 中央規定,一個人(連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自住」房屋最多可以有三間;反過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非自住」房屋,很可能是他的第四、第五、第六間房子。建商手上還沒賣出去的房屋,也算「非自住」房屋。 「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稅率應該訂多少才合理? 「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稅率,要考慮幾個問題: 一、以地價稅來說,「自用」和「非自用」的稅率差距,至少是五倍。房屋稅方面,「自住」和「非自住」也應該有相當的差距;中央法已經將這個差距限制在三倍以內。 二、目前的稅額,並沒有高到真的能產生打擊炒房囤房的效果;但至少應該表達我們社會對待房屋的態度:「不禁止,但不鼓勵」擁有「非自住」房屋;導引社會把房屋當成民生必需品而不是投資理財的手段。並且在方向上,要降低「非自住」房屋屋主的議價籌碼,希望促進降價求售或求租。 三、承前項,新竹縣的房價所得比(平均房價對平均年收入比)是8.72,白話說,就是不吃不喝8.7年才能買一間房,在全台灣僅次於台北、新北和台中,高居第四名。新竹縣比桃園、新竹市更需要拉大「自住」和「非自住」的稅率差距。 四、應該讓建商大賺錢、鼓勵他們多蓋房,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是應該讓民眾減少房貸佔收入的比例、多一些錢少一些加班、提昇生活品質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但尤其在目前稅額偏低的情況下,去年的房地產不景氣,和新竹縣的房屋稅率關係很小——新竹縣去年房地產交易的衰退幅度,跟全台灣比還算較輕微。 五、承前項,所以稅的高低與否,和交易量的多少、經濟是否景氣,沒有絕對的關係——建商顯然沒有都跑去開曼群島或維京群島蓋房子。真的影響「房屋賣不出去」的最重要原因,恐怕還是房屋太貴。 六、有人說,屋主會把稅款轉嫁到售價或租金上面。但是:1.屋主和買方/房客各自的談判籌碼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的稅額仍偏低,算是極其微小的因素。2.「如果我不買,你要付比較貴的非自住稅率」或「如果我不租,房子空著還要繳稅」也可能提高買方或房客的議價籌碼。3.照這種邏輯,營業稅也不用徵了,因為物價會漲;營利事業所得稅也要廢了,因為雇主就會漲工資。 八、新竹縣政府這幾年財政困難,連帶影響到教育、交通、警消、農業等各方面的施政,今年年初才砍了八項非法定的社會福利。不管金額多少,應該是讓有錢人多繳點稅,沒有理由現在幫有經濟實力的人減稅。 九、以這次議會「平均每間房屋減稅4,140元」的減稅幅度來說,大約一間市價一千萬的房子,減稅金額會等於這個平均值。一千萬的房子,我們要多收這四千元,等於是九牛一毛,離「反商仇富」的罪名還很遠。可是,他們連一毛都要拿回去。 建商抱怨稅太多 議會修法減稅 去年八月,建商團體的代表要求新竹縣長和議長召集議員開會,要求降稅。十月,過半數的議員就提案連署,要把「非自住」的稅率降到1.5%。因為議程安排與議事效率等原因,最新的修正案拖到今年五月才審,提案人並把提案改成降到1.6%。修法的理由,就是諸如稅金會轉嫁到售價和租金、對「經濟弱勢者」不利,以及減稅救經濟等等。 修正案除了幫「非自住」房屋減稅以外,也把本來分成兩級的差別稅率(2%和2.5%)變成單一稅率1.6%。依稅捐局統計,全縣房屋稅的納稅義務人(不包括未擁有房屋的家戶),92%只有自住房屋。換句話說,最新修正案是幫擁有「非自住」房屋的人減稅;估計平均每間房屋減4,140元;全部減稅額是7000多萬元,其中165家擁有三戶以上「非自住」房屋的建商,佔了全部減稅額的43%即3000多萬。 五月四日下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辯論,明確反對減稅案的只有2-3人(高偉凱、周江杰,以及一位曾任行政首長的議員,雖然表達支持修正案,但明言反對降「非自住」的稅率、因為年輕人買房困難)。高偉凱向主席表示「保留最後一次發言權到(如果)三讀通過之後」,這意思是放棄繼續發言反對;隨後大會即以無異議通過二讀並逕付三讀,全案修正通過。高偉凱即表達辭職聲明,宣佈在新法開始實施的7月1日辭職,周江杰隨即跟進。高偉凱並於5月5日遞交書面辭職書,直接拿到收發並請議會職員立刻蓋收文章。 新竹縣議會據說已經廿幾年不曾表決。不表決的慣例,在民主制度裡好像很奇怪,但是對「多話的小黨」有個好處:不管表決不表決,都不影響最後結果,但是可以儘量講,講很久、講很多次,不會有人提「停止討論立即表決」的動議;有時候還可以拖延決議的時間到幾天或幾個月。這也是高偉凱最後決定「不表決就輸掉」的理由:享受了這個慣例七年的好處,很難在要離開前的最後一刻破壞慣例。 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 高偉凱在辭職聲明以及後續網路、媒體、各團體聚會的場合中,向選民道歉:本來應做好做滿,沒有重大理由,不應提前離開;這次不得不用這麼大的動作,才能讓多一點民眾注意到: 一、反省台灣二、三十年來減稅救經濟的迷思。通常是減到富人稅,救了富人的經濟。例如一年半前立法院廢證所稅,居然沒什麼團體出來抗議;希望更多民眾注意到這個問題。 二、房屋是民生必需品,不應當成理財工具。 三、大部份的民眾就是只有一間自住的房屋,姑且用縣稅捐局的數字來說:為什麼92%的民眾,投票選了卅幾席議員,到議會裡卻變成只有8%?我們以為民主是人民作主,但投票當了一天的主人,之後四年真正作主的人是誰?這是全台灣共同的問題,我們民眾要好好考慮改變過去投票時的判斷方式:平常大家都會罵,說政治都是有錢人在搞;但真的到了投票的時候,我們還是投票給這些人。 高偉凱引用「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希望藉著這個事件,雖然在一個縣損失一席的一年半,但未來在各鄉鎮、各縣市要有更多代表「92%」的人進入各級民意機關。 勞工們,我們都是92趴 針對辭職,特別是選區內的民眾,有各種挽留或批評的意見。但本黨和綠黨、樹黨的地方黨部決議共同合作,把議題的焦點放在房屋稅而不是個人的去留問題,決定發動「我們都是92%」的連署向議會請願,要求把非自住房屋稅調回到2%以上。以首先提出請願意見的樹黨竹北市民代表許育綸及綠黨葉日嘉為代表人,各勞工、環境、居住與土地議題團體和一些村里的合作下,總計獲得七千多人連署,期間舉辦五場說明會,並在5月24日以500人的集會向議會遞交請願書。議會也在6月8日召開人民請願案件處理委員會。不過,重點還是有多少議員感受到強大的壓力而願意提案調升。 房價高的問題,就像高學費一樣,雖然不是涉及到職場上直接的勞資關係,但也是勞工要關心的議題。廿年來,平均工資的漲幅不但比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漲幅還低,更追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房價一漲,等於我們在廠內辛辛苦苦加班,都好像在做白工。 房屋稅乃至於政府稅收的問題,也是勞工問題。政府有錢,才能多辦公立幼兒園、把該做的交通設施做好,甚至增加社會福利,減少勞工家庭的負擔。公立幼兒園太少,勞工萬一抽籤沒抽到,私立幼兒園的學費又比私立大學還貴,等於我們在廠內爭年終獎金爭了半天都白費工夫。 所以,勞工,尤其是組織起來的、有工會的勞工,應該自己把這個任務承擔起來,隨時發動各種行動要求降房價、增加有錢人的稅。並且在每次選舉的時候,在各地派人出來參選,發揮勞工團結的力量,改變「我們在外面是92%,到了裡面卻變成8%」的處境。選民意代表,並不是說我小孩沒抽到公幼、可以找他讓我的小孩擠進去;而是要求政府多抽富人稅,把公立幼兒園辦多辦好。 以104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公立或非營利幼兒園佔全部幼兒園學生的比例來說,全台灣在30%以上,新竹縣不到20%,竹北不到8%。大家要水溝路燈農路駁崁,這種事找哪個民代都會做;但是要挑戰「房價高而公幼少的新竹縣,卻在幫很多房子的人減稅」這件事,只能靠勞工自己有很多席民代才行。 也不能漏掉,整個房屋稅的爭議,綠黨是我們的好盟友,樹黨和時代力量也相當主動聲援。 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 1986年,遠化工會羅美文及新埔社運人士陳金進等人,成立了新埔勞工服務中心。1988年工黨成立後,在新竹市成立勞工服務中心,1989年變成分裂後新成立的勞動黨的勞服中心。1991年,中心正式遷到竹北市三民路。2007年,中心遷至新竹工業區邊邊。2009年高偉凱當選後,勞服中心再遷回竹北,與議員服務處合併。 也就是說,勞動黨及黨的前身,在沒有一席民意代表的時候,已經在新竹地區服務勞工超過20年,輔導許多勞工成立工會、進行勞資爭議、勞工教育、組織勞工陳情抗議。有民意代表,當然有助於我們的服務工作;但是即使現在失去這一席,也不過是讓我們回到2009年之前的情況——何況我們現在仍然還有一席鎮民代表(新埔陳新源)。勞工服務案件要能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勞工自己的堅持與團結。 過去在台灣各地,也有很多工人、工會幹部當選。新竹縣議會就曾經有苗栗客運罷工的工會幹部當選。可是,之前當選,可能是因為國民黨、民進黨或宗親、派系的力量與訴求,和勞工運動的關係不大。靠著勞工運動的力量、以勞工權益當作主要的訴求,高偉凱是第一個當選民意代表的,甚至到現在還是唯一的席次。(本黨陳新源當選,主要還是地區性的訴求、以服務在地鄉親為號召,加上在環保議題上的努力。) 今天丟掉這一席,是本黨與台灣勞工運動暫時的退卻,希望能激起勞工團結的動能,未來在各地搶上更多席次。 工人不大,團結最大! 別等口渴才挖井,今天就來組工會! 湖口兩太陽能公司員工相繼成立工會 位於新竹工業區的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今年停發端午節獎金,工會先是申請勞資爭議調解,調解不成後在廠內動員會員貼貼紙表達訴求,接著又趁工廠舉行股東會時在廠門口抗議,以行動劇諷刺資方平常要求勞方「同舟共濟」,講到發獎金就把勞方踢下船。 元晶工會早在去年八月成立,當初是因為公司少發中秋獎金,員工憤而成立工會。工會爭取後,資方才在年終補發中秋獎金的差額。後續工會又針對勞工退休金高薪低報、工會辦公室等議題,與資方進行協商。然而後續談判不順利,公司對於工會訴求皆冷處理。眼看在室內安安靜靜的協商沒成效,工會只好改採取在室外大吵大鬧的方式來訴求。 無獨有偶,與元晶太陽能同產業,位於工業區同一條路上的昇陽光電,今年五月也成立工會。昇陽光電在四月間突然變更班表,將做二休二的輪班人員改為常日班。有些人原本按照做二休二的班表安排了保母、進修,無法配合常日班作息,於是申請調解,希望公司乾脆資遣。在調解會上,公司改口說取消常日班,恢復做二休二。但因為公司另有把做二休二改為做四休二的趨勢,員工為避免將來勞動條件下降,便發起成立工會。 過去三年本中心處理的集體勞資爭議,多數是公司即將遷廠,或突然欠薪的案例。勞方往往等到突然沒了工作(或者無法在原來的地點工作)、領不到薪水,才來行動;這時候組織,很容易變成只行動一次的工會甚至自救會,而且常常員工組織工會的目標就是瞄準「希望被資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