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 /彭桂枝

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

/彭桂枝(新竹縣產業總工會)2006.09.30

  故事描述攜家帶眷北上基隆工作的阿發,某日被外國人格雷上校撞傷腿後,阿發一家人的反應及際遇。

  作者在描述阿發一家人的際遇時,也點出當時的社會現況:南部人北上發展、城鄉差距、都市底層居民生活景況、學校教育、外國人和台灣人的差別,透過對比突顯那個時代的清苦。

  對比一:外事警官和格雷上校到阿發家時,看見違章建築的破落房子、混亂的門牌時,外事警官不好意思向外國人說明眼前所見的,只能撒謊該區未來會改建。而他們找到阿桂母女時,她們的倉皇失措等。

  對比二:近學期末,阿吉仍交不出代辦費,因而被老師罰站。阿吉回憶在南部時老師不會因為沒繳錢就叫人罰站。

  對比三:轎車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當阿桂母女坐上轎車時,原本難過及驚慌的情緒,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不時地探頭看窗外的景色。

  對比四:外國人對阿發一家人出乎意料的作為,例如:讓阿發住外國醫院接受治療,把他的家人通通接到醫院,賠償金錢外,也想要讓啞女唸書。

  作者用蘋果的滋味來巧妙地結尾,當阿桂和阿發相視的一眼,車禍被撞竟是全家翻身的機會。本文邊讀邊讓人發笑,但呈現了真實的常民生活。

  阿發及阿桂一家人若活在眼前,應會馬上令人聯想到「俗」和「沒有見識」;但細想,我自己也曾有類似的經歷。

  回想小時候長痲疹時,家人燉雞蛋酒,買蘋果給我吃,那時真覺得生病是件好事。但其實是物資缺乏,只有在生病時,家人才會幫病人進補。

  而阿桂母女逛「白宮」時,把廁所的衛生紙拿走,也會讓我想到小時候常聽過或看見高級場所物品遺失的新聞。

  國小時重聽、說話又大聲的父親到學校辦午餐費減免,以及午餐後到廚房幫忙洗餐盤的經歷,都會讓我不好意思。高中時,市區的同學們談著衣服、外國歌、出國玩,這些也是我不敢奢想的。大學及研究所時,偶與朋友聊到文學作品或評析時事及論文時,自己也會覺得知識很貧乏。

   這些心病雖與環境有關,但是懵懂的我是在年紀漸長,就學、工作、與朋友交遊後,才明白「不俗」和「有見識」其實是經濟背景、社會習慣及教育形塑的產物,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用因為這樣覺得自卑。當我逐漸明白這些時,我漸漸有了真正的自信。當我在看教育政策時,更會特別關注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