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矗的〈低等人〉 /彭桂枝

楊青矗的〈低等人〉

/彭桂枝(新竹縣產業總工會)2007.1.6

人物:粗樹伯、粗樹伯父親、宏興公司、領班、年輕課長、總工程師、董明山

故事簡述:

  董粗樹是隱身在萬餘人大公司裡的小人物,卅年來他的工作都是日復一日地挨家挨戶倒垃圾。他不好意思坐車,更精確地說他的不好意思是旁人對他鄙視的態度所造成的。而他面對其他人鄙視的態度,以及自己的工作長久升不上正職的處境,他用另一種自我階級化的方式~「低等人」來安慰自己。

  粗樹嗟怨著組長不願幫他升正職的事,因為正職和非正職在公司的福利制度上就是天差地遠。像他族弟明山年滿五十五歲可以隨時申請退休,但粗樹年屆六十五歲卻只能被解聘,連半毛退休金都沒有。

  當粗樹和明山討論著總工程師辭職不幹的事,也突顯著階層的差異,總工程師擁有的文化資本(學經歷、人脈等等)遠較粗樹高,他所有的選擇權也較廣,但是粗樹只能認命地接受現職。在粗樹的故事中可以看見他深受原有身分背景的影響顯著。

  在貧富差距較小的社會,文化資本的積累受身分背景的影響較小,人較有機會藉著自身努力,以及政府訂定的政策,來達到階級流動。例如:窮人孩子藉由教育,讀了大學,畢業後從政或擔任教職。在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身分背景左右著文化資本的積累,階級流動的機會就變小了。

  而故事的另一主軸是粗樹擔心著一旦沒有工作後,老父該怎麼辦。他在某天公司進行公祭時,經過紀念碑時想到了因公撫恤是唯一可以領到一筆錢的辦法。從那天起,粗樹就算計著如何為自己製造因公死亡。在嘗試過數種方法後,粗樹達成他的目的了,他如願地在總工程師的輪下「因公死亡」,也替他的父親「賺」來一筆撫卹金。粗樹出殯時是最令人鼻酸的時刻,老父喃喃地說著粗樹終於娶了老婆;然而粗樹卻是從此消失在人間,只留下一個敘說生平的紀念牌。

  低等人的故事描繪了社會邊緣人身處階級化社會的情境,他們選擇用宿命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遭遇,幫助自己定位。而女工合唱團讀書會中,因為大家經歷過關廠抗爭,所以對這樣的故事體會更深。一位團員說到,「同老闆要錢就像要剝他皮一樣」;也有團員提到自己參加工會,選擇站出來,團結爭取權益。合唱團員爲粗樹伯找到了出路,也再次確認自己的價值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