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鐵民的〈河鯉〉 /彭桂枝

鍾鐵民的〈河鯉〉

/彭桂枝(新竹縣產業總工會)2007.05.29

  雖然很多人都不認同,認為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人生的路很寬廣、還有很多選擇。但是功利的社會,講的都是文憑,你想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就需具備傲人的文憑。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從國中畢業到工廠去半工半讀,所做的工作都是靠勞力,即使再努力,也只能升到一個小組長而已。工作了十幾二十年,還要面臨失業的問題。人到了中年,既沒學歷,又沒什麼專才,自然是四處碰壁。看到了水盛的故事,感觸特別深,理所當然地認為,再怎麼辛苦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唸書,至少有好的學歷,也就具備了競爭力。

  故事中的老師被同事臨時交負了任務,要去說服鄉長的兒子于春程完成高中學業。于春程和老師聊起生涯的選擇--不當讀書人,于春程懷著盼望,老師會同意他,但老師至終猶疑著若支持他的決定,他的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所以老師還是要他繼續完成學業。

  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文憑=未來的保證」及「依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做」的想法對話著。于春程的話也勾起了老師的回憶,高中時迫於家境及父親的期盼,他唸了師範學校,畢業後在高中任教,但卻久久擺脫不了自卑感。他把被教學消磨的熱情,轉而寄託在釣魚上。

  另外,小說彷彿也藉由對釣河鲤的描寫,當中對河鲤生命力的描述,以及釣者欲征服魚兒的情節來對比在體制下長大的每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師長和整個社會制度。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獨特性,教育過程中快速地學習一致化的標準,日子久了也漸漸忘記自己曾是獨特的人,有時甚至還會一起撻伐著少數的特異份子。我曾去幼稚園代過課,教室裡一片鬧轟轟的,老師必須透過和孩子建立班規及默契來讓他們配合一天的流程。我也曾去過小學代課,上課時孩子很認真聽講,我在黑板上示範某個字怎麼寫,筆劃不同孩子還會舉手糾正;下課時,某個孩子打了人,或是晚進教室幾分鐘,就會有孩子跑來報告。這些過程中孩子很認真學習「秩序」,也漸漸被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著,年少時勇於作夢;漸漸年長時,每個人的夢想都很接近。

  雖然現在報章雜誌偶爾會報導那個人做了很不平凡的一件事,例如:壯遊-騎腳踏車從北京到法國;或是某個政商名流的孩子選擇卸下外袍,走向歌唱演藝界。但對比的另一端是基本學力測驗時緊張的學子和焦急的父母親,作文題目是「夏天難忘的滋味」時,隔天報紙就在寫怎樣入題,怎樣給分。

  學習合一,適應社會的步調是重要的,但是當它變成注目的焦點時,也不要忘記看看獨特的部分,並且試著欣賞它。

  我們家姊妹每個人唸的科系都不同,我唸社會學、大妹唸食品科學、弟弟唸機械、三妹唸護理、小妹唸餐飲管理,我們也在面對著「文憑=未來的保證」的想法。家人總會擔心著小妹的未來,但是我反而覺得她即可能有一番作為。而我這樣的想法也是在我接觸了不同的工會幹部和朋友以後慢慢改變的,很多工會幹部雖然沒有學歷,但是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對理念的堅持,讓我感佩。而且他們一經改變,他們的創造力更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