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記錄〉 /卓美玟(前大魯閣纖維新埔廠產業工會)2007.8.4 一個不被期待所生下來的女人,一生命運多舛;她在父親的眼中,是個賠錢貨。三歲時手被燙傷,四歲時得了嚴重的百日咳,病得奄奄一息,這些都得不到一句關愛的話語,只得到父親的咒罵,也甭提看醫生了。老天給她的磨難還不只這些──十三歲被賣到大戶人家當養女,小小年紀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內心的恐懼絕不是外人可理解的。在那裡雖然衣食無缺,但還是覺得自己家的破茅屋來得自在些。雖說是養女,但受到的待遇像下女一樣,每天的工作是少不了,吃飯也要等到最後和貓一起吃、吃殘飯。十八歲時,出落得亭亭玉立,卻引起了主人的覬覦,威脅利誘並施,便失身於他,但事後搪塞了事,知道自己無權無勢,怎鬥得過人家,遂忍氣吞聲了。後來主人又把她賣結一貧如洗的小佃農當媳婦,幸好丈夫是個認真勤奮的男人,雖然生活過得清苦,卻覺得很踏實。但是好景不長,惡運接踵而來:先是丈夫在工作當中雙手被機器切斷,家中的樑柱倒了,生活陷入困境,便把女兒賣了;丈夫看到此情此景,覺得自己拖累家人,便服毒自殺;接著唯一的兒子又得傷寒而死。親人們一個一個的離開,命運之神如此地捉弄人,幾乎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了。 五○年代以前的女性,命運都是操縱在別人手上,不是小小就被賣給別人當童養媳,便是當人家的養女,就像商品一樣,隨意買賣。我記憶中非常清楚,家裡要把姑姑賣給別人的那一幕──姑姑看到買方來時倉惶而逃的神情,後來還好買賣沒有成功。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認為女人是下賤的、無知的,只是用來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當然她們的無知是因為她們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從小就被灌輸要守三從四德,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即使用也不會被接受。 聽奶奶說,她懷叔叔時,即將臨盆,和爺爺說肚子痛,不能到山上去採茶;爺爺卻罵她說是要偷懶,執意要奶奶到山上去工作。但是生孩子是不能等的,奶奶還沒走到山上,便在半路的公墓旁將叔叔生下來了。我問奶奶會不會怕,她說別無選擇,以前的女人生產是拿命來賭注──熬過了,是高興命撿回來了;熬不過便是難產而死。若是生到男的,丈夫還會看一眼;生到女的時,那無奈和淚水是往肚裡吞。 以前的社會型態是一生下來,就一直待在那個環境裡,每天所接觸的只有自己的親人及街坊鄰居,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有自己頭頂上的那一小片天,那裡知道外面的世界,別人是怎樣過生活。從小就被灌輸女人就該怎樣、不該怎樣,而且終身把它奉為圭臬,不能有所改變,即使妳想改變也會受到道德的牽制,最後落得一個「不守婦德」的罪名。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科技的發達,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多了,才慢慢地覺醒到,原來女性不該被制式化,女人也可以靠自己,並不是非靠男人不可。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時,妳可以大聲地說不,而不是一味地承受。有句話說女人可頂半邊天,可不是嗎?女人都可以當總統了,以前的女性只是沒有機發揮她的潛能罷了。 |